8集纪录片梳理人文地理脉络 《永定河》为母亲河立影像传

来源:北京日报 发布:2018-08-15 09:55:00

8集纪录片梳理人文地理脉络 《永定河》为母亲河立影像传

《永定河》纪录片海报。

全长747公里的永定河,被誉为北京的母亲河,从远古至今,它不仅是一条滋养沿岸物质文明的水脉,也是一条承载文化交流、传播文明成果的文脉。如今,它有了自己的视觉影像传——大型人文历史地理纪录片《永定河》。

这部纪录片由市委宣传部指导,门头沟区委宣传部、北京电视台联合制作,与之前的姊妹篇《大西山》一起,为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文化建设拉开了序幕。

文脉

300万年古河孕育华夏文明

纪录片《永定河》由知名策划人乔卫总撰稿,北京电视台著名导演王淳华任总导演,同时,还邀请了约200位各领域专家,为全方位呈现永定河文化提供学术支持。

总导演王淳华介绍,这支专家队伍中有人文地理学泰斗侯仁之的弟子、提出“北京母亲河”概念第一人的朱祖希教授,有北京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所长吴文涛、北京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建平、人文地理学家张宝秀、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专家卫奇等,他们在历史、地理、水利、古战场、古建筑、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知识,确保了纪录片的严谨和包罗万象。

于是,观众可以通过这部纪录片了解到,无论从地理上还是文化上,永定河都是北京的母亲河。300万年前,古老的永定河奔出太行山,从上游冲刷裹挟而来的泥沙沉积形成了北京小平原,为北京城的形成提供了地理条件。百万年来,永定河又用她的乳汁滋养着北京这块土地,由她带来的泥土和充足水源提供了富饶的物产,也孕育了最早的人类文明之一。北京地区最早的原始聚落都形成于永定河畔,如周口店的北京人、泥河湾人、东湖林人,都是在永定河的滋养下孕育出的古人类聚落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传说5000年前在永定河畔,黄帝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,形成了华夏民族。永定河从此与中华文明的发端深深联系在一起,沿河孕育出大同、张家口、宣化、北京、天津等城市,更孕育了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,深刻影响了中国和世界。

拍摄

从源头到入海口往返四趟

许多北京人大概都听说过“父亲山——大西山”“母亲河——永定河”。纪录片《永定河》的创作正与另一部纪录片《大西山》有关。2016年,北京电视台联合门头沟、海淀、石景山、房山、昌平五区委宣传部联合制作完成纪录片《大西山》,该片成为促成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规划的推手之一。从那时起,酝酿拍摄一部《永定河》的想法也自然而然产生。

在长达两年的创作过程中,《永定河》在纪录片的表达方式上进行了许多探索和创新。区别于一般情景再现的拍摄,该片采用“写意再现”方式,通过对历史人物与事件进行气质与意向上的写意呈现,来诗意地勾勒历史、呈现人物,这种尝试或可称作电视艺术中的“印象派”。在整部作品中,摄制组共拍摄了40场写意再现片段,再现了自远古至新中国成立初的近百位历史人物。

4K电影摄影、无人机航拍、水下摄影、三维动画等在国际优秀纪录片创作中经常使用的科技手段,也都用在了这部片子里。为了全景呈现永定河风貌,摄制组航拍的素材就有1000多分钟,另拍摄了500多分钟的水下摄影素材,制作了2000秒的三维动画。导演卢晓南介绍,为了找到好的角度,拍到最好的画面,摄像师常常要冒很大风险。“为了拍到永定河开河,就是河面的冰被第一股水冲开的镜头,还有为了拍摄永定河冰封的画面,摄像机都要一直架在河床里,摄像师非常辛苦。”而从山西的永定河源头,到永定河的渤海入海口,摄制组曾经来来回回跑了四趟。

呼吁

探寻永定河生态修复之路

正是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勘和拍摄,摄制组展现出了永定河上下游流域强烈的对比。一方面,河流上游丰沛俊美,另一方面,下游的干涸、断流又让人悲从心中起。王淳华说:“由于人类的过度开发利用,北京区域内已有60%的河道断流,今天的永定河已经满目疮痍。”她期待《永定河》以科学的、生态的视角,引导公众认知、了解、保护永定河,梳理历史上人类对永定河的治理与利用,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,努力探寻永定河生态修复之路,尽力为永定河的重生、为首都生态环境的改善而奔走呼吁。

这部纪录片将于本月在北京电视台播出,全片共分为《上善若水》《西山嘉木》《火尽薪传》《人情风土》《一诺千金》《金石为开》《青山绿水》《高天厚土》8集,每集30分钟。其中,“金”对应着永定河流域的经济发展和人们的信仰;“木”对应着丰富的自然物产;“水”对应着河流本身及流域生态;“火”对应着历代的战火、煤矿的窑火、首钢的炉火等历史文化元素;“土”对应着永定河流域的广袤土地和风土人情。

在这部纪录片播出的同时,北京电视台还将启动大型融媒体新闻行动“永定河文化之旅”,联手多家媒体记者共同行走永定河,对永定河流域所承载的文化内涵进行动态立体的报道。

相关新闻